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湖南、江西两省,是汉墓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江西全境均有汉墓分布,但大型墓葬主要发现于赣北,其中南昌新建海昏侯墓和萍乡市莲花县安成侯墓的发掘影响最大。赣南地区因地处“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地理要冲位置,开发较早,汉初即已置三县,故发现汉墓也不少。20世纪50年代起,江西陆续开展了汉墓的调查与考古发掘工作。尤其是80年代至今,江西汉墓的发掘越来越专业化和规范化,取得了丰硕成果。海昏侯墓的发现更是直接推动了江西汉墓及汉代历史文化研究走向繁荣。当前,学界对赣南地区汉墓及其随葬器物的研究,主要零星见于考古发掘报告,胡志群、刘慧中和陈双艺等人也分别将少部分赣南地区汉墓纳入江西汉墓、江东地区汉末至三国时期墓葬研究。遗憾的是,学界对赣南地区汉墓还缺乏整体性研究。本文拟对赣南地区汉墓作一初步研究,以期进一步认清其价值、特征和汉代赣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丧葬习俗。
01赣南地区汉墓概况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赣南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数量相对较少。据《赣南地区志》初步统计:“1951-1983年,赣南地区先后发现古墓葬22处,其中汉代至南北朝7处。”随着近四十年来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赣南地区先后发现了不少汉代墓葬,为我们开展赣南地区汉墓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一)发现情况
其实,赣南地区发现的汉墓不止于此,因很多汉墓遭毁盗,造成资料不全而无法统计的。1974年,在赣州市水西乡佛岭背发现一座汉代砖室墓。1980年,发现三座汉墓:一座在赣州市水西乡长塘下;一座赣州市沙石埠赣南水轮机厂附近,是一座东汉时期画像砖室墓,出土铁剑5件、陶罐3件、铜镜1件;一座在南康龙回镇黄屋村,是一座同心圆花纹砖室墓,系二次葬的汉代墓葬,墓内方格纹骨灰罐上发现一件铜矛,铜矛扁平状,带兽首纽鼻,为战国时期遗物。1982年,在瑞金市壬田初中发现一座东汉墓,出土车马纹画像砖若干。1987年,在瑞金市东升村鹅岭脑发现一座东汉墓,出土了一块牛头饰人面纹画像砖。1989年,会昌县白鹅乡发现了一座东汉墓,出土花纹墓砖若干。宁都县石上莲湖也发现了一座东汉砖室墓,出土了一批画像砖。1992年安远县濂江乡日新村坑头塞出土了一件西汉“羽人划船纹”铜提筒,据考出自于一座西汉竖穴土坑墓。1995年,赣州市地区博物馆在定南蕉坑清理了一座被盗的东汉墓,出土有陶纺轮1件和虬须人面图画像砖。上犹县东汉墓群也不止一处11座,而是三处17座。一处在距离县城6公里处的梅水乡水陂村、洋田村境内,共有11座墓葬;二处在距离县城10公里的中稍乡新立村枫树排,有4座墓葬;三处在营前乡象牙村、合河村,有2座古墓,出土有陶瓷器皿等随葬品。从赣州地区各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墓砖看,赣南地区汉墓数量估计要翻一倍。
(二)墓葬形制
赣南地区汉墓多遭盗扰毁坏,但墓室仍有残存,墓葬的结构与形制相对清晰。根据当前汉墓资料,其形制有土坑墓和砖室墓二型,砖室墓按照墓室又分作单室墓和双室墓二式。其中,有一部分砖室墓为画像砖室墓。
1.土坑墓
刘慧中对江西汉墓进行了分类研究,将江西汉墓土坑墓分为有椁和无椁两类。土坑无椁墓又可进一步分为长方形(又分单室、双室墓)、梯形墓,土坑有椁墓分为长方形和凸字形墓。赣南地区共发现3座西汉土坑墓,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多呈长方形,一般长为2米多至5米左右,宽为1.5米至3米左右。埋藏较深,一般墓深3米以上,有的深达5米。发现时,一般有损毁,无棺木,仅剩下随葬品,未发现梯形土坑墓和有椁土坑墓。
赣南西汉墓仅发现于章江流域的南康市和大余县,贡江流域暂未有发现。《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秦王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淮南子·人间训》又载:秦始皇“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其中守南野的军队约10万人即驻扎在今赣南大余县境内。秦朝在赣南设置的第一个县——南壄县,即在今南康、大余一带。
2.砖室墓
赣南砖室墓从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方形墓和凸字形墓(双室墓),从有无画像砖砌筑又可分为普通砖室墓和画像砖室墓。凸字形墓凸出部分约一米余,宽度比主墓室宿略小一些,部分筑成高低一个台阶,将墓室空间分为前后室两个部分。其实,凸出部分是一个短甬道,实际高、宽度要低于和小于墓室,有人也归为长方形单室墓。
从当前发掘和调查资料看,赣南地区东汉砖室墓多数为长方形单室墓,一般为券顶结构,画像砖室墓也有少量发现。东汉早期墓为竖穴砖室墓,长宽比比较接近,呈现竖穴土坑墓到砖室墓的过渡特征。东汉中晚期墓长宽比比例较大,长一般为5至10米、宽1.5米至3米。墓室砌筑工艺一般为墓室底部采用方形砖或长方形砖铺砌,墓墙采用长方形砖纵横交错铺砌和错缝顺砌法,顶部为券顶结构,砌筑券顶常使用楔形砖,有的墓底发现铺设有木碳屑。
(三)分期
根据赣南地区现存汉墓资料,可分作西汉时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三期。
西汉时期墓葬。共发现3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分布以秦汉南壄县管辖的今南康区、大余县境为限。东汉建武元年(25年),汉光武帝刘秀改南壄县为南野县。1982年,赣南地区考古工作者在调查大余县池江镇南野古城遗址时,采集到战国时期米字纹陶器,表明汉代南野城是在秦代南壄军事据点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前发现的大余县池江镇西汉墓、南康蓉江镇西汉墓均位于南野古城所在地——大余县池江镇及周边。
东汉早期墓葬。为土坑墓向砖室墓的过渡时期,土坑墓与砖室墓并行,砖室墓在土坑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墓室由木制向砖石方向发展。赣南地区当前可以确定为东汉早期墓的仅有南康蟠龙镇武陵画像砖墓。该墓为竖穴长方形单室墓,墓长、宽仅为2.83米、1.23米,长宽比与西汉墓接近,与东汉中晚期墓相差较大。
东汉中晚期墓葬。发现较多,包括上犹县梅水乡东汉墓群、于都县岭背乡汉画像砖墓、南康三益乡荒塘东汉墓、崇义县长龙镇东汉墓、寻乌县澄江镇东汉墓等。此时期墓葬长宽比例拉大,增加了长度,券顶结构,分布也呈现章贡流域多,贡江流域少的特点。贡江流域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汉墓,仅有于都县岭背乡东汉画像砖室墓、赣县三溪乡东汉墓葬4座墓葬。其实,除科学考古发掘外,在贡江流域中上游的瑞金、宁都、兴国、会昌等县还有其它汉墓发现,只是因遭盗毁,只作了简单清理。
作者简介
钟庆禄,赣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历史学硕士,江西省宋史研究会副秘书长、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客家文化与历史文物研究,受表彰记功一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4项、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5项;参与赣州七里镇窑址、东晋“于都令墓”等考古发掘工作。出版专著《赣南文物与客家文化》,参与《中国节日志.春节志(江西卷)》《江西省志•客家志》等编撰工作,在《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南方文物》《中国博物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