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靠钱庄和木行起家,深藏不露的百年大院,却是举旗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赣州地下据点、培养辛亥革命人才的秘密学堂,孙中山也曾在这里居住。
魏家大院建筑
魏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末年,是座有二百年历史,陆续营建而成的清代建筑群。最早开始建造的住宅是今天的罗家巷17号,魏氏称它为“老厅下”。道光年后又向两旁发展陆续扩建,直至清代末年还继续兴建了魏会英居所和学堂里建筑,形成了赣州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家族民居建筑群。
魏家大院,现存有罗家巷12、14、15、16、17、18、19号、荷包塘33号(学堂里)、慈姑岭21号建筑,建筑面积约计6508平方米。大院原建有围墙、大门,正屋前还有2口池塘,5个门楼等属建筑,再加上会英居房、学堂里与操场等。据魏氏老人介绍,其总占地面积达28亩,计18400多平方米。
大院内有百数间房屋,除居屋外,还有老学馆(14号)、祠堂(已拆除)、马房、厨房(14号)、谷仓(19号)等。老学馆,是魏氏子弟读书的地方,后来学生多了,又兴建了18号建筑做为教学和老师用房,称为“馆里头”以区别。馆里头东旁,也建有2栋稻仓和一栋天井式民居。后来,会英、会蓉兄弟又在其后建学堂里。
魏家大院,作为赣州现存最大的一处清代城市家族民居建筑群,虽其建筑并不奢豪,但却具有浓厚的赣州客家特色。它的建筑布局,曲折上下,外似单家独户,内却回转相通。房屋错综复杂,内道回迂曲折,似若迷宫极有特色。正是这些特点,把他做为了辛亥革命的一个秘密据点,当年孙中山、魏会英就是依靠这迷宫般的建筑才得以轻松摆脱清兵追捕,安然无恙地离开赣州。
现魏家大院里的两栋学馆,是赣州现存最老、最完整的城市私家蒙馆,也是已知惟一现存的城市私家蒙馆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处珍贵的古建筑。学堂里,这座中西合璧的私人学堂是赣州城惟一现存完整、清代官府备案的私家学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大院内的3幢谷仓,同样也是赣州城旧时诸多粮仓中,惟一现存的清代谷仓。这两处“惟一现存”的功能性建筑,更提升了魏家大院清代民居建筑群的历史价值,而魏家大院的人文历史,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的斗争历史、孙中山与大院的革命情结,赣南仅此,江西少见。
魏氏商海的兴衰
赣州城的老人,说起老赣州的家族人文,就自然会板着指头数到文清路陈家、荷包塘魏家、九曲巷张家、南市街商家、慈姑岭刘家、孟衙巷张家等旧赣州城内的一些世传本土大族。其实,他们就是清代至民国初年间老赣州城的人文脉络,是一部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荷包塘魏家,即魏家大院就是如此,这所各栋相通,迷宫般的庞大院落,就是清代末年辛亥革命活动中,同盟会与孙中山的赣州秘密据点、培养辛亥革命人才的学堂。
位于赣州城东南隅的荷包塘魏氏,是一千年前从河北迁到赣南石城,再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的移民。宋代,魏氏又从石壁迁于汀州府连城县西门外魏坊,后世又分派居县南15甲。魏氏赣州开基祖,就是县南15甲居魏通富户内的魏立盛十六世长孙——魏宗长。
魏宗长,字松茂,号长青,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间,年青的魏宗长只身来到了赣州与人合股,开张天成钱庄。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魏宗长13岁的侄子魏天机也来到赣州钱庄学徒。然而翌年,42岁的魏宗长却在英年磕然离世。魏宗长在世时,元配张氏去世,因无子,在赣州又先后续弦了杨、程二位夫人,但仍未生育,膝下无子。宗长在福建的三弟宗永,便将他的长子魏天机过继给宗长名下为嗣接受遗产。
魏宗长一死,钱庄人心离散一度停业。几年后,长大了的魏天机励志振作,重新经营钱庄,生意日渐兴隆逐渐发达。魏天机在赣州结婚后,于嘉庆四年(1799年)生子元浚,算是在赣州成家立业了。魏家从这时候起,即嘉庆年间,开始了对魏家大院的营造。
大院创建者的魏天机,字灿华,号锦亭。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曾被清朝廷赐封为朝议大夫。殁于同治三年(1864年),享年88岁。高寿,使他与独子元浚同年去世,仅仅先走了6个月。
道光十年(1830年),魏天机母亲程氏已去世三年。53岁的魏天机此时事业已兴,钱庄发迹,他带着夫人和儿子元浚及7岁的长孙回到福建连城家乡,将其父魏宗长在家乡的不多遗产留给了连城老家,做为他日后祭祖的资费。处理完老家连城的父亲遗产后,魏天机便携家告别了故乡,定居赣州。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魏天机72岁,儿子魏元浚也有了50岁。这时候,钱庄事务已多由元浚料理,元浚生了5个儿子,魏天机也即有了5个“德”字辈孙子,人丁开始发旺。元浚去世后,元浚夫人决定由三子德春为主经营钱庄,钱庄收入由母亲统管,其他兄弟各取二万大洋自做生意,每年仍在钱庄分红利。
清代末年,魏氏生意如日中天,其中以三房钱庄、四房木行经营最旺。三房恒隆钱庄的分铺还开设到了上海、南昌、南雄等地,上海成为恒隆钱庄的主要业务地。此时的魏氏族长魏德春多居赣家魏氏大院坐镇,上海的业务也就由德春的兄弟德明等人操作、经营,魏氏“会”字辈的18兄弟,排行老大的魏会英及胞四弟魏会蓉也常往来于上海、南昌、赣州等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魏氏德辈子孙为元浚夫人郑氏,作百岁大寿。郑氏老夫人大寿后,即在同年逝世,魏家“德”字辈5兄弟也同年正式分家,这就是魏家后裔所称的“五大房”。
五房分家后,由三房魏德春,继承经营钱庄,其他各房仍继续各自经营。大房德明经营药材,二房德晖经营粮食、四房德灏经营木材。后来,三房德春一次性向各房买断钱庄所有权,原钱庄皆属三房。从此,魏氏各房在经济和经营上割断,完全独立。此时,三房的上海四川路慈昌里新昌源内的恒隆钱庄,也多由魏会蓉兄弟经营。赣州的其他房兄弟也同样开设钱庄,使当时魏家钱庄在赣州极具实力。
四房德灏的木行生意同样也非常红火,生意从赣州做到了南昌、南京、常州等地。在南昌繁华的射步亭、南京上新河,常州西仓桥都开设有魏氏木行的分号。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上海沦陷,战火掉了魏氏经营多年的上海钱庄。随着日本侵略军的南京大屠杀,侵略军深内地,南昌钱庄生意也一路跟着冲垮。四房魏氏在南京、常州的木行被日本军强占,并被烧毁,瞬间魏氏倾家荡产,上海、南京、常州的魏氏一无所有,只身逃回赣州,魏氏商业经营被战火彻底毁灭。当时仅60岁上下的魏会荃,见子女亲侄们只身逃回赣州,南京、常州等地木行、上海钱庄等地产业全部被毁,数代人的家业毁于一旦,极度愤怒地大呼“打倒日本鬼子!”时气血攻心,倒地而亡。这时生活拮据的魏氏,连安葬魏会荃的费用开支都已经是非常困难了。魏氏从此一落千丈,商业经营兴旺了一百多年的荷包塘魏家,历4代轮回,又转到了寻常百姓家的群体。值得庆幸的是,历史还留下了这六千多平方米的斑剥魏家大院,他还在见证、展示着过去魏氏家族的历史辉煌。
辛亥革命的据点
魏家的经商,从清代中后期开始,至清末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三房魏德春恒隆钱庄开到了上海,当时魏氏尚未正式分家,钱庄由魏德春负责掌控,德明等其他兄弟、侄子魏会英、魏会蓉等参于经营。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为革命纲领。次年二月,在香港设立总部,后又在广州设立分会,筹划在广州举行起义。由于事泄,起义流产,清政府悬尝一百银洋追捕孙中山。这时29岁的魏会英正准备赴京赶考,为了帮助孙中山摆脱清廷的追捕,他赠款孙中山,同时也放弃了科考,专程护送坐轿的孙中山,陆行十多天从广州过澳门转香港,上船去欧洲避难,后又转日本。从此,魏会英开始跟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清政府的地下革命活动。后来,年青才俊的魏会英通过北京朝廷官员推荐当上了朝廷工部主事,后又转法部主事,做上了清政府的京官。当时,清朝廷的许多重要情报都传至孙中山之手,应是和魏会英的任职有关。
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合并兴中会、兴华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总部设于东京,在中国内外设立九个支部,又在各省成立分会。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通过了一系列章程、宣言。这些纲领,孙中山后来将它们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展开宣传、筹集经费,准备进行武装斗争。据说,这时魏会英也参加了东京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会后,孙中山派魏会英回江西活动,组建同盟会江西分会,江西分会划于武汉片区。孙中山给魏会英三项任务:一是宣传革命;二是组建中国同盟会江西分会;三是发展教育、筹集资金。于是,在上海经营恒隆钱庄的魏会英受命离开了上海来到南昌开始组建同盟会江西分会。
魏会英(1866—1925),字伯含,清同治五年生,享年59岁。他在认识孙中山后就参加了地下革命,后又参加同盟会,一直跟随在孙中山左右全身心地投身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后来虽曾一度担任清政府的朝廷命官,暗地仍是跟随孙中山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这时的恒隆钱庄,先后由德春主事,德明兄弟、魏会英四弟魏会蓉等人经营。后来魏会蓉也加入了同盟会,恒隆钱庄,也就成了不断捐资孙中山革命活动的一处经费来源。
魏会英从上海回到江西后,一面在南昌组织同盟会江西分会,一面往来于赣州,将他赣州魏家大院的十五弟魏会荀发展成他在赣州同盟会活动的得力助手,许多工作都是通过他来执办。
魏会荀(1881——?),光绪七年生,字颖川,号荇丹,从小习武,功夫了得,是五房德昌的次子,排行十五。他参加了同盟会,还担任会英的保镖。魏会英是三房长子,虽长年在上海等地,但赣州魏家大院有一处他的居所,居所建于清代末年,是一幢两层楼的天井式建筑,即今天的慈姑岭21号。由于建造时间较晚,因此建在大院后部,虽可通达老大院,但位置还是相对独立,地点也比较偏僻。
随着魏会英时而来往于赣州从事同盟会地下工作,21号就成了赣州同盟会的秘密据点。在这里,成立了中国赣州支部,召开同盟会赣州支部会员的第一次会议。慈姑岭21号也同样成了广州、上海同盟会革命党人往来于赣州的交通联系地点。据说,当时同盟会会员的暗记标志是在内衣领口内,缝上一颗小纽扣。
同盟会赣州支部也与赣州赣学社有密切的联系,共同从事反对满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赣学社,是赣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地,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由赣州刘景熙与刘运襄、陈任中、陈培元、刘树堂、孔绍尧和青年学生陈锐、欧阳勋、陈荣广、卢尚同等知识分子组建,张周垣、魏会荀、汤祚贤也是赣学社成员,学社活动的积极分子,赣州辛亥革命活动的精英。
赣学社是经过清政府备案、公开合法的民间教育界团体组织,学社成员都是些有新思想,有抱负的年青人。他们以振兴教育事业为主导,宣传各项新政改革,实际上从事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赣学社内还设立了教育会(附设报馆)、体育会、工业实习厂、农业试验场、商业联合会共五个部门。他们与魏会英的孙中山同盟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周垣,字镇三,赣州人。清末举人,其妹嫁于魏会荀。曾留学日本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也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历任赣州市教育会会长和学校校长等职,是位极有影响力的知识界人士、赣学社反清封建统治的主要人物之一。
为了培养革命人材,宣传革命思想,魏会英决定在赣州利用魏家大院创办一所学堂。他通过父亲魏德春和会蓉出资在魏家大院竹山旁兴建了一幢学堂,魏家人称它为“学堂里”(今荷包塘33号)。学堂里,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四合院通廊式建筑。东西两侧一层,是高大的教室,房间宽敞门窗高大,光线非常充足。南北是二层楼房,是学堂学生和教员的宿舍,学堂四合院坪中,还建有一座小礼堂。学堂边门外一大片空地,被平整为学校操场。学堂里位置,四通八达,拐弯抹角可通几条街坊。学堂紧挨着大院后垅山,山上原栽有许多毛竹,郁郁葱葱,魏氏称其“竹山”。因此,学堂地点非常隐蔽,如遇紧急情况,也便于人员疏散转移。
学堂建好后,以意取名“溥育学堂”。学堂在清政府备案后即开始招生,教学由进步青年丁叔玉负责,当时还聘请了一位外国教师教授体育。这位溥育学堂的外国教师随身带了一辆自行车,时而骑着自行车逛街,这辆赣州百姓从未见过的洋车,当时还着实耀眼了一下赣州城。进入民国后,溥育学堂又改为溥育学校。学校前后开办了8年,培养了许多学生,继陈赞贤之后牺牲的赣州总工会副委员长兼组织部长阳立垣烈士,就是从小在溥育学堂读书,培养出来的革命人材。阳立垣,是魏氏的姻亲,自小受魏家抚养,在魏家大院长大,后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5年乙卯赣州大洪水,魏家大院前部地势较低的一些建筑被水浸泡,魏氏许多人无房居住,就临时腾出学堂给受灾的魏氏宗亲居住,办学也就中断。又因为1913年“二次革命”的失败,政府揖拿孙中山、魏会英,溥育学校的办学也就至此终止。可幸的是,今天总算还留下了这座满目疮痍的斑驳校舍,印证着当年历史的风雨以昭后人。
魏会蓉(1874—1932),字鉴芙,清同治十三年生,享年58岁,魏会英的四弟。会蓉为人谦和诚信,善于经商。魏氏珍藏的,1932年魏会蓉去世时的《魏鉴芙先生讣告》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先是会英提出创办学堂,为了取得父亲出资,他帮助会英说服父亲德春,他说“改革政治首宜培植人材,振兴商务始可巩固革命基础”。会蓉的话感动了父亲,德春说:“商业凋零诚非短时间所能振兴,至於人才随时可以培植”。于是立即斥资创办了赣县溥育学校。创办溥育学堂后,会蓉时时关心学堂校务,使乡里青年得以造就。
“讣告”中又载:1915年赣州大水,遍地哀鸿,魏会蓉制作大量面包约集一些人分途点散给灾民,又设立粥厂助赈乡民救活了不少穷人,至此凡多有善举。由于他良好的品德、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后来被推举为赣州商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赣州分会理事长等职。
为了唤醒民众,辛亥革命前夕的1911年6月29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由魏会英出资创办了《赣报》,报纸以魏会荀为发行人,同盟会会员陈荣广为编辑,社址设于府城木匠街(今南京路)。
《赣报》,是赣州早期的革命报刊,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宗旨,它名义是赣学社的机关报,实际上也是同盟会地下组织在赣州的报刊。在同盟会赣州支部和赣学社的宣传活动下,反清反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当时赣州有些年青人开始剪去头上的长辫子,清官员们极为脑火,大肆抓捕他们。据说,当时武艺高强的魏会荀有一天手握一把大铁剪,忽然冲进衙门,把道台、府台官员的长辫子迅速剪掉,使得他们不敢再去抓捕那些剪去长辫的年青人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统治开始退出历史舞台,清赣州政府也已为一躯空壳。赣学社、同盟会赣州革命党人张周垣和教员汤祚贤、卢尚同、陈荣广、尹考龄、刘子贞及黄邦直(高级小学校长)、《赣报》发行人魏会苟、商会经理萧文循等人加紧密谋响应起义。他们以保卫地方安全为名,组织“体育会”向警察局长借到80支枪。11月4日张周垣等及体育会召开各届人士特别大会,公开号召赣州人民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当夜,张周垣、汤祚贤、陈尚荣、卢尚同、欧阳莘、黄邦直6人密访巡防统领刘槐森,说服了他率部起义。
据魏家大院魏氏老人说,30岁的魏会荀当日晚上就骑着快马来到清镇台衙门,围着镇台衙署不停地跑马几个时辰。巡道吴庆焘听见马蹄声心中发虚,急令巡防军管带率领官兵攻打体育会,管带施仁彪抗命。吴庆焘心知大势已去,衙门外不断的马蹄声,使他以为革命党人就要开始进攻了,当天深夜就弃官逃出了衙署不知去向。翌日,即11月5日革命党人宣告赣州光复。这一天,清政府统治在赣州结束。
辛亥革命胜利后,在1913年上半年,魏会英又在赣州办起了国民党在赣州的第一份机关报——《民宗报》。同年7月28日又创刊《临时白话报》。《临时白话报》是《民宗报》的子报,是赣州单独出版的第一张现代汉语报纸,它对开2版,单面铅印,报纸内容全用白话文叙述。
1913年,革命形势进而发展,赣州成立中国国民党赣州支部,魏会英被当选为部长。同年3月,袁世凯在国会召开前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并向帝国主义贷款准备消灭民主势力的行为,激起了全国革命派的反对。孙中山看清了凯的面目为非去可”。于是从日本回国,发动“二次革命武力倒。江西都督李烈袁世凯正对他下手之际,于7月12日在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队,发布“讨袁檄文”,“二次革命”至此开始。
这时,赣州的反袁热潮在魏会英等人的宣传活动下也非常高涨。从1913年农历七月十一日《临时白话报》头版《孙中山先生的通电》文演说中就可以看出,文曰:“孙中山先生除掉拍了一个电报给袁世凯之外,又发一个通电给参议院、众议院、国务院、各省的都督、各省的民政长,还有各军长、各师长、各旅长,里头所说的话我再来讲给大家听听:
电报上头说道,这回江西的起事,南京同各地方都响应起来了,都是同心同力的要讨袁世凯,并不是同中国有不对的地方,也并不是同北方有什么冤仇,就是实实在在要袁世凯一个人辞去大总统的位子。所以情愿拼他们的性命总要事情做到,时势到了这种地步害得大家送命,也都是袁世凯一个人害的……”这时候孙中山在南方和东南一带积极发动反袁,曾来往赣州,在魏家大院魏会英宅,今慈姑岭21号居住。
李烈钧宣布独立后,袁世凯大军压境从九江进攻。7月25日湖口失守,8月中旬南昌失守,9月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很快失败。袁世凯解散国民党,通揖孙中山,并封杀《民宗报》和《临时白话报》,严令赣州政府控制魏会英。魏会英得到消息立即转移,在魏会荀的护送下孙中山、魏会英从魏家大院内通道,走溥育学校拐荷包塘离开魏家大院,奔向广东,摆脱了袁世凯的追捕,再次赴日本避难。当时魏家大院养有几匹快马,孙中山、魏会英等人应是骑马从东门出城,往南康、大余方向进入广东,再而出境。
1922年,孙中山护法北伐,北伐军进军赣州前,魏会英又受孙中山之命回到赣州,亲自与驻赣州的豫军总司令樊钟秀接触,策反樊钟秀倒戈。策反成功,孙中山来到赣州,魏会英与丁叔玉、张周垣、魏会荀引樊钟秀面见孙中山,最后商谈北伐进军事宜,北伐军顺利进入赣州,向吉安进军。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同年,魏会英也在上海遭到当局逮捕,由于长期艰苦革命,积劳成疾病情严重。魏会蓉得讯后立赴上海保释魏会英来赣州治病,魏会英随会蓉回赣治病。不久,这位与孙中山同年而生的亲密战友又与孙中山同年而殁,病逝于赣州。
魏会英逝世后会蓉伤感,见国事依然,辞职回里,1932年病逝于南昌。二位兄长的离世,也使得44岁的魏会荀万分悲痛,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青时代革命斗争中的负伤,使他的耳朵最后失聪。此时的魏会荀,已淡于世事,最终做了佛家居士。
魏氏当中,小于会英42岁的堂侄魏运织,又名魏晋,1926年在上海附中读书时加了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国民党通辑,曾二赴日本。1933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聂耳、郭沫若等革命志士,回国后做抗日工作,1940年回到赣州。解放前夕,魏晋受共产党赣州地下组织要求,邀集地方知名人士,成立防护团,他亲任总指挥,维持赣州的社会秩序和电厂等相关设施,抵制了国民党军队进驻赣州城,以及炸电厂的行为,使赣州城在这一政权“空白”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百姓生命财产得到保障。1949年8月14日,魏晋等率众迎接解放军顺利进入赣州。
作者简介
张嗣介,男, 1949年6月生,赣州人,大专学历,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职称,原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1976年开始从事文博专业工作,曾先后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就读。一直从事于地方文物、博物、古代建筑、文物保护、客家艺术史、赣州地方史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国内相关专业课题的研究,曾发表文博专业文章11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60余篇。曾出版专著《赣南客家艺术》、《赣州客家胜迹精粹》、《赣县胜迹》等。
四十多年来,参加或主持了赣南自“文革”以来的大多数考古发掘工作及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整理和研究;鉴定、征集了大批文物,对赣南考古与文物、古代建筑、赣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历史、赣南古文化遗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调查报告、论文和专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