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赣州历史文化名城胜迹丨永乐大钟与“高道”刘渊然

2023-01-31 11:53:34    作者:张嗣介  浏览次数:2000

明初,江西上饶大旱,庄稼枯黄。忽然,乌云飞滚雷鸣电闪,一场及时雨引来了万民欢呼。招来雷雨的人,就是龙虎山道坛作法的云游道士,后来的全国道教统领,“高道”刘渊然。


迎来21世纪的前夕,古老赣州城上空飘浮荡起了21响浑厚悠扬的钟声,沉雄的钟声引得许多匆匆过客,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聆听这多年不曾有过的熟悉声音。钟声,发自于赣州文庙古祥符宫传下的一口近六百年历史的明代大铜钟。说起这件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铸造的精美大钟,便离不开一位著名的奇人高道——刘渊然。


640.jpg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江西上饶大旱,农田龟裂庄稼枯黄,眼看百姓就要逃荒。一天,忽然雷鸣电闪,乌云滚滚,大雨滂沱,立时万民欢呼。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贵溪龙虎山天师府开坛求雨,请来了恰巧在龙虎山游历的道人刘渊然作法,他以精湛的道法求得了大雨解救了饶州之灾。这件事传到了朝廷,不久,刘渊然被朱元璋召进了皇宫,赐号“高道”。


刘渊然(1351—1432),号体元子,江西赣县人。少年时就出家在赣州祥符宫学道。赣州祥符宫是唐代的名道宫,刘渊然先是受业于著名道士陈方学得了“五雷法”。后来,又投师隐居在于都紫阳观的净明道宗师赵宜真,即赵原阳学习道术,得其心传学到劾召鬼神、呼风唤雨及金火大丹的秘诀。尤其是以两位大师真传的五雷法和金火大丹著名于世。刘渊然的师傅赵宜真,被尊为明代净明道传承祖师。赵宜真死后,刘渊然被尊为净明道第六代嗣师,成为明代净明道继赵宜真后的一代教派传人。


净明道创立相对较晚,其师属渊源是东晋的许逊,许逊在江西南昌西山拔宅飞身后受人祭祀一时兴盛。然而从隋代开始,祭祀时冷时热。南宋绍兴年、传说许逊下凡向何真公传授“忠孝之法”,由于忠孝教义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理念,人们对许真君(即许逊)的信仰又兴而香火大增。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刘玉真简化了何真公教义,创立了净明道,成为了净明道的祖师爷。


640 (1).jpg



永乐四年,在朱棣迁都北京前,刘渊然铸造大铜钟,赠于他的故乡出家地——赣州祥符宫以纪念。宣德七年(1432年)刘渊然从北京回到了南京,卒于朝天宫,终年82岁。


净明道,就是净明忠孝道,主张正心诚意、不触物、不染物;忠孝,即是扶植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五常(仁、义、礼、智、信)。君为万神之主,宰心君,对心君要忠,能满足父母心中之孝,方可谓之孝,这就是净明道的教义核心。净明道与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教义有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特点。净明道的兴盛一直持续至明末清初,此后渐为衰败。


五雷法,又称“五雷天心正法”。是道士役使雷神祛邪治病,祈晴求雨的一种法术。它形成于唐代末年,因有金、木、水、火、土五方,天、地、水、神、妖五部雷神,所以称“五雷法”。对于五雷法的起源,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江西上饶有一个叫叶迁韶的孩子。因家境不好,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放牧做些家务。一天,叶迁韶在山上,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没带雨具就急急跑到一棵大树下躲雨。猛地一声霹,大树被劈开于树没有完全劈开到底,被劈开的部分又迅速地合拢,把雷公夹在树缝里,雷公挣扎了几次也未挣脱。叶迁韶见状,就找来一块大利石锲人夹缝救出了雷公。雷公非常感谢叶迁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到这里来。”翌日,叶迁韶按照雷公的嘱咐来到了树下,雷公也来了,它取出一卷篆体墨书送给叶迁韶,并对他说:“你按照书卷上所讲的方法去做,可以召来雷雨,可以祛世人疾苦,拯救百姓。我们兄弟5人,只要在雷声中听到你呼唤雷大、雷二,我们就会答应,立刻来到你身边。但是,我兄弟雷五脾气暴躁,性情刚烈,如果你没有非常危急的事情,就不要去呼唤他。”


这就是文献中,对道家“五雷法”的最早记载。五雷法,是道术中较高深的道法,不仅呼风唤雨,还可治病。理论程序上,要求先服道气,将雷气引入自已的身体中,然后用意念将雷气移置于自身相关部位内脏,再念咒画符,将雷气运于掌心,放出雷气来祛邪治病。要做到这些,就需要长期的修练。


金火大丹术,即炼丹术,也是刘渊然道行的一绝。赵原阳精通医药和南北二宗道术精髓,尤期精于“正一天心雷奥”之术。刘渊然得赵原阳和陈方的真传,因而成为一代名道。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召刘渊然进南京试以道术后,赐号他为“高道”,受到皇帝的尊敬,居南京朝天宫潜心修道。后又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六朝元老,先后被赐为:“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庄静普济长春真人”,给二品印诰,与正一真人等,统领天下道教事务,“大真人”等。


宣德七年(1432年)刘渊然卒于南京朝天宫,终年82岁。死后7日,入殓时仍端坐如生。由于刘渊然精通道术,为人清净自守,虽历6朝皇帝,却未卷入各朝的政治漩涡,均受历朝皇帝厚待。


明代永乐年间,矿冶铸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用铜、锡、金、银冶炼的上好响铜来造钟,这一时期的铸钟业成就极高。永乐四年,朱棣准备迁都,下诏明年五月兴建北京新都的宫殿。


对于这口大钟的流传来历,未见史籍记载。但民间传说,刘渊然在京城做官后,曾回来过赣州,访察了当地许多道庙,如果是这样,也有可能是他在京城铸造铜钟带回赣州,或是他来到赣州后再请当地钟匠铸造铜钟赠于他的出家地祥符宫。


不过,不管是何地铸钟,是自带、还是托人转带大钟,这都是时年55岁的刘渊然思乡情深,离南京前,赠大钟于家乡存念。


张嗣介.jpg


作者简介

张嗣介,男, 1949年6月生,赣州人,大专学历,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职称,原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1976年开始从事文博专业工作,曾先后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就读。一直从事于地方文物、博物、古代建筑、文物保护、客家艺术史、赣州地方史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国内相关专业课题的研究,曾发表文博专业文章11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60余篇。曾出版专著《赣南客家艺术》、《赣州客家胜迹精粹》、《赣县胜迹》等。

四十多年来,参加或主持了赣南自“文革”以来的大多数考古发掘工作及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整理和研究;鉴定、征集了大批文物,对赣南考古与文物、古代建筑、赣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历史、赣南古文化遗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调查报告、论文和专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