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一天一杯奶,三天一次鱼,七天一餐肉的乌托邦儿童乐园;一个培养中国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师苗子的新村;一套发掘儿童自治独立思考和运作能力的教育方式……这一切,虽都被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得粉碎,但这一瞬间的存在,却在中国教育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中华儿童新村旧址,位于赣州城东郊3公里的虎岗。儿童新村是1939年蒋经国在赣州宣誓就职后,设施“建设新赣南”新政三年计划中的一部分。他认为,建设新赣南要从教育做起,要实现“人人有书读”。他竭力建设一所新型的,在供给制下,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儿童综合能力、自治能力,创立小社会型的一所高素质学生的学校——中华儿童新村。同时,也把他做为儿童的福利事业,做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试点,做为实现“儿童公育”制度的尝试和创举。其最终目的,用蒋经国的话说:“儿童新村是要培养现代有骨格,有血气的青年,征服自然的科学家和英勇卫国的斗士”。
风光秀丽,赣江东岸的中华儿童新村,经过拓地十里,兴建村舍的一年筹备,于1943年6月新村开幕。沿着公路进入群松拥簇的新村大门牌坊,分布公路两旁是新村的阳明院、村务厅、正气院、博爱院、自由院、大同院等37栋建筑。村内设有产院、托儿所、幼稚园、正气小学、天才学校、感化学校、幼年空军学校。生产部门有实验农场、酒精厂、肥皂厂、锯木厂、砖瓦厂、营造厂、玩具厂。还有体育场、游泳池、图书室、儿童科学馆、史地馆、艺术馆、剧场、水族馆、公园、大礼堂以及设有村民自治机关的儿童乡公所和警察所、商店、银行、邮所、浴室、公共食堂、卫生馆、宾馆等附属单位。生活建筑有学生宿舍、教职工保育员宿舍和总办公楼等。
儿童新村由村务自治指导委员会管理,蒋经国亲自兼任主任委员,专署聘任5至7人组织管理、实施具体工作。后来,又将村务自治指导委员会改为中华儿童新村管理局,蒋经国兼任局长。儿童新村的具体工作由副主任委员、赣南的儿童教育家徐昌麟负责实施。儿童新村还制定有五年计划,要达到十多个方面的目标。其中有:要发展工农业生产来满足新村的生活需要。5年之后,要达到每人每天能喝到1杯牛奶,吃到2个鸡蛋,3天一次鱼,7天一次肉的营养水准。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将毕业生输送到大学学习,选拔优秀村民50人去美国深造。蒋经国甚至还说:“十年之后,中国的科学家、发明家、航空员和工程师将大多出自儿童新村”。
儿童新村有一千多名来自各地的儿童,其中很多是无家可归的难童、孤儿和抗日阵亡将士子弟。工作人员有来自江浙一带的流亡知识青年,还有本地赣县乡师、女师的高材生。他们满腔热血抗日救国,工作热情非常高涨。蒋经国也经常来到儿童新村视察,甚至留宿新村。儿童新村极重视发掘儿童的自治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儿童乡公所就是儿童自治的组织机构,下设有儿童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警察所等11个附属机构。这些部门都由儿童自已管理,教师负责指导和监督。新村的儿童也被编成甲、保,甲保长由儿童担任。为了使儿童有民主意识,新村规定:对乡长,每年改选一次,各保提出候选人,发表演说参加竟选,如不称职可以罢免。为了提高儿童的办事能力,每半年办一次小公仆训练班,深入社会,参观访问。组织儿童救灾、画展义卖和当小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正当新村蒸蒸日上之际,1945年1月赣州沦陷,千名儿童被迫撒离虎岗。同年秋天,抗战胜利,儿童们再回到虎岗。这时的新村,已遭日寇破坏,面目全非破烂不堪了。自此,儿童新村一蹶不振。翌年初,新村更名为江西育幼院。1946年7月,蒋经国离任赣南,“新村”江河日下,1949年前夕已是名存实亡了。
中华儿童新村旧址,现还保存着新村当年的三间式砖瓦大门牌坊、蒋经国旧居,小会场、教室、宿舍、乡公所等建筑,1988年被市政府列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新村蒋经国旧居,是一幢建筑面积278平方米、设有小阳台的仿西式两层建筑,建筑现状良好。令人痛心的是原幸存的儿童新村乡公所建筑,在2005年,一夕被夷为平地,终被拆毁。
作者简介
张嗣介,男, 1949年6月生,赣州人,大专学历,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职称,原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1976年开始从事文博专业工作,曾先后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就读。一直从事于地方文物、博物、古代建筑、文物保护、客家艺术史、赣州地方史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国内相关专业课题的研究,曾发表文博专业文章11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60余篇。曾出版专著《赣南客家艺术》、《赣州客家胜迹精粹》、《赣县胜迹》等。
四十多年来,参加或主持了赣南自“文革”以来的大多数考古发掘工作及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整理和研究;鉴定、征集了大批文物,对赣南考古与文物、古代建筑、赣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历史、赣南古文化遗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调查报告、论文和专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