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市华邦木艺(私人)博物馆的陈列大厅里,悬挂着一方硕大的红底金字寿匾,寿匾长4.12米,宽1.48米,平整的珠红色匾面上用压花金箔贴出“极婺齐辉”四字金光闪闪的行楷大字,虽然经过百余年的时代磨砺,寿匾却依然保存完好。
金碧辉煌的匾面上压印着的“龙穿花”金箔图案光彩夺目,它与沉稳的珠红底版相互映辉,更显示出这方寿匾的绚丽与豪华。寿面的左侧题写着3行20字金色楷书上款:恭为 远发宗兄大人暨德配 吴孺人花甲晋一双寿;右侧题写3行29字金色楷书下款:钦点翰林院编修前台湾道 宗弟文骕拜题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冬月。
陈文騄(1840-1904),字仲英,号寿民,湖广祁阳(今湖南祁东县)人,为清雍正间著名官宦、军机处协办大学士陈太受的曾孙,同治十三年(1984)进士、历官安徽侯补道、浙江金华知府、杭州知府,光绪十八年(1884)调任台北知府,第二年改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正三品)。在台期间,陈文騄恪尽职守,一心为捍卫海疆,维护国家尊严而毫不松懈。是时,他曾发布号令,严禁传教育士干政,曾有外国传教士因事与县官对抗,朝廷为息事宁人,欲撤县官以谢教士,文騄执不可,移书领事,竭力为县官争辩。
公元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清师败绩,清廷命北洋大臣李鸿章赴日讲和,与日本签订下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件》,条约应日本的无理要求,中国不仅要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二万万两,同时还要把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闻此消息,大陆与台湾军民群情激愤,遍地哀号。悲愤之中,陈文騄赋诗四首,以励将士:
上相东行一叶舟,五更笳鼓起舵楼。
大名已自垂千载,此错何堪铸九州。
玉帛先将迎妇雁,河山权作犒师牛。
有谁哭向苍天问,万里孤臣海尽头。
万年王迹起辽东,朱鸟祥开一粒红。
宗祖艰难曾卜洛,臣工计策只和戎。
东邻地竟汶阳返,西帝图翻督亢穷。
旰食宵衣频北顾,涓埃谁为答宸衷。
郑氏归仁二百年,王师渡海扫锋烟。
廛无夫布宽征市,户有丁男尽力田。
黔首终身成异俗,弁髦何日戴尧天?
漫云殊域无知识,纵叩重阍亦枉然。
圣明何事召干戈,万里扶桑骤沸波。
自大夜郎思比汉,辨奸英主早烹阿。
疮痍无奈伤元气,慈忍终当致太和。
壮不如人臣已老,诸君强起挽天河。
陈文騄的示将之诗,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者甚多。与此同时,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也共同上书都察院,请求停止割台议和。其余绅士更群谋挽救,以邱逢甲为首,函电力争。
但大陆与台湾军民的的悲愤之声并未能阻止住腐败朝廷的卖国行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和议”生效,大批驻台官员奉旨内渡,而以署名台湾巡抚唐景崧、客家乡绅、团练使邱逢甲、黑旗军首领、帮办军务、大将军刘永福为首的一批爱国义士,则断然拒绝奉诏内渡,他们与台湾土著人、客家人(时称“广东人")、漳泉人一道,纷纷在各乡组织义勇军,誓与台湾共存亡。
时年五月,在得不到清廷支持的情况下,由邱逢甲发起,众议自主,改台湾为民主国,建元永清,奉景崧为大总统,分电清廷及沿海各省,檄告中外,并郑重宣告:遥奉正朔,永作屏藩。以示不服日本统治,与大陆衣襟相连、永不分离。
1895年5月10日,日本海军大将桦山资纪被任命为首任台湾总督,前往台湾,负责处理“交接台湾”事宜。当得知台湾官民积极备战的信息后,便立即指派驻扎在旅顺的近卫师团转向台湾。
5月29日,近卫师团在台湾澳底登陆,而后以强大的火力向基隆制高点狮球岭发起猛烈进攻,遭到驻台清兵及台湾民主国所辖3000多名兵勇的顽强抵抗,激战19天,终因敌我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清兵及台湾民主国辖下兵勇以200余人阵亡的高昂代价丢失了阵地,紧接着,基隆被攻陷,总统唐景嵩与统领丘逢甲分别乔装出逃,返回厦门。
5月29日,近卫师团在台湾澳底登陆,而后以强大的火力向基隆制高点狮球岭发起猛烈进攻,遭到驻台清兵及台湾民主国所辖3000多名兵勇的顽强抵抗,激战19天,终因敌我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清兵及台湾民主国辖下兵勇以200余人阵亡的高昂代价丢失了阵地,紧接着,基隆被攻陷,总统唐景嵩与统领丘逢甲分别乔装出逃,返回厦门。
基隆、台北沦陷后,刘永福接过了“抗日”大旗,以继任总统的身份继续带领黑旗军及各地义勇军,在台南、台南一带,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自1895年6月19日起,日本近卫师团先后派出多批部队由台北向桃园、新竹、苗栗及由黑旗军、客家义勇军驻守的彰化城、台南城发起进攻。但在他们进攻的路上却不时遭到以胡嘉猷、吴汤兴、姜绍祖、徐骧为首的客家义勇军及以苏力、苏俊、陈小埤为主的三角涌义勇军的的打击。客家义勇军先后在安平镇、大湖口、龙潭间等地设伏打击驻地日军,而三角涌义勇军则在台北附近袭击敌人的后勤补给,并成功歼灭了由近卫师团特务曹长樱井茂夫亲自率领的运粮船队。在彰化八卦山炮台,黑旗军守军与日本大炮对峙,双方激战八小时,直到弹尽粮绝,统领吴汤兴、将领徐骧、吴彭年、严云龙与大批义勇军战士力战阵亡。
为了抵抗日军的占领,由台南大总理邱凤扬亲自率领的六堆客家义勇军与强悍的敌人在步月楼、火烧庄也展开了两次大血战。在日军进攻台湾南部凤山等驻点时,他们不仅途中遭遇到由简义等率领的当地义勇军的袭扰,而且攻入驻点后,义勇军还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
总之,从1895年(农历乙未年)5月日军从澳底登陆开始,日本出动了近卫师团与第二师团共3万7千余人,耗时5个多月,以伤515人,亡164人的沉重代价,直到同年10月才完全占领台湾。而在这场史称为“乙未之战”的台湾抗日斗争中,为阻止日军的占领,驻台清军与台湾各界人民一道,采用游战战、阵地战等各种方式,同日军展开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多达140,000万的驻台清兵、台湾土著人、客家人与漳泉人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大量的史书和文献早已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历史。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就在《临海水土志》中对时称“夷洲”的台湾有所著述,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更先后派出万余人去台。进入十七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十七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十万人。其中,据笔者2005年在福建诏安县官陂镇所作调查,仅这个镇的客家张廖氏,明末清的迁台人数便多达258人,他们与当地土著一道,为台湾早期的经济的开发与日后经济文化的繁荣,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为反对外国的侵略及西方的殖民统治作出过不屈不扰的斗争,有的还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作者简介
刘劲峰,男,1941年出生,江西宁都县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江西赣州市博物馆荣退文博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西南交通大學中國宗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顾问。
长期在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及地方史研究工作,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与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先后出版《回忆中央苏区》、《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宁都县的宗族、庙会与经济》、《吉安市的宗族、经济与文化》、《铜鼓县的传统经济与民俗文化》等学术著作5部,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及专题论文集中发表《宋元黑釉茶具考》《客家擂茶源流考》(由日本著名学者高桥忠彥翻译成日文,并收入由他主编的《茶道学大系》第7卷“东洋的茶”)、《金村调查》、《村落的空间建构:江西宁都东龙村个案调查》、《萍乡老关镇关帝庙太平清醮》等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