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赣南历史建筑丨浮桥

2023-03-07 16:21:27    作者:万幼楠  浏览次数:2808

浮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在古代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是一种用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且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石、石狮等以系缆。若河面太宽时,也有在河中再加系缆的柱、锚以固之。这种桥约出现于商周时,《诗经·大雅》载有周文王为了娶妻,在渭水上架浮桥的事,即“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能见用。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成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了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风林浮桥记》中,曾对石桥与浮桥作过比较:“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三是移动方便,可根据需要而定;四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缺点是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修葺和更换,维护费用昂贵。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


赣南现存3座浮桥,即赣州东河浮桥、赣州南河浮桥(2006年复原重建)和南康凤岗浮桥。


赣南现存古浮桥简介

1赣州浮桥


赣州老城东、西、北三面环江,南面是深沟高垒。因此,在宋代以前只有船渡。到北宋时由于赣州城政治、经济地位的大大提高,商业的空前繁荣,舟渡显然不能满足人们交通的需要。可是章、贡二江平时水位就宽200~400余米,在这样的大江上架设梁桥或拱桥,凭借宋代的工程技术水平是有困难的。再者,即使能修建起梁桥,也不利于赣州城的天然防卫和通航。因此,在北宋熙宁年间,即刘彝整理城区、拓建福寿沟之后,其知州继任者刘瑾,率先在章江上修建了一座浮桥,名“西津桥”(又称“知政桥”,俗称“西河浮桥”)。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权知虔州军洪迈在建春门外贡江水面建东津桥。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权知赣州军周必正在城南章江水面上再建一座浮桥,名“南桥”(俗称南河浮桥)。从而缓解了赣州城的内外交通,加速了它的繁荣步伐。浮桥每段用船三只,上架梁板,各段间用篾缆相连,桥长可随水位的涨退而增减船只,过往船只只要解开一二段,便可通行。3座浮桥的尺度,据民国年间不同时期维修时的统计数字:东河浮桥长140丈,宽1丈1尺,用船110条;西河浮桥长70丈,宽1丈1尺,用船55条;南河浮桥长60丈,宽1丈1尺,用船57条。


3座浮桥皆建于宋,并沿用至近现代,古人诗咏为“三桥隐隐似龙卧”。1986年建成西门人行梁桥后,西河浮桥被拆除。1991年,南河大桥落成后,南河浮桥被拆除。后在2006年,又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南河浮桥,现唯有东河浮桥一直保存并沿用至今。


东津桥(又称“惠民桥”,俗称“东河浮桥”、“建春门浮桥”),桥长约400米,桥面宽5米,构造方法系每三只木舟为一组,然后在木舟上架梁,梁上再铺木板。每一组木舟之间用竹缆绳捆绑,然后用铁锚固定在江面上,整座浮桥用了33~35组,100余只木舟连接而成。东津桥,是赣州原三座浮桥中唯一相延至今的古浮桥,也是其中最大、最长的一座浮桥,现已成为赣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观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40.jpg


2南康凤岗浮桥


位于南康区三江乡和凤岗镇之间的上犹江江面上。全长235米,宽3.2米,32驳,浮桥船70只,其中钢筋混凝土浮桥船12只,南北两端各建有码头。


据1993年3月版《南康县志》记载:该处原为船渡口,1957年建成唐江大桥后,将原唐江浮桥迁此替换。而原唐江浮桥,北岸在唐江镇,南岸为大岭乡钟屋村,由40只木船连缀而成。民国20年(1931年)募建,其经费由大码头义渡会移拨,有店房16所出租收入,由唐江商会浮桥股管理。新中国成立后,修桥经费由县财政拨给,唐江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唐江浮桥移此后,原由凤岗公社管理,1957年凤岗、三江分社后,改名三江浮桥,由三江公社管理,维修费用由县财政拨给。


2015年元月,因南康区三江大桥当年将新建,于是,这座浮桥是拆是留,引起了当地群众和媒体的热议。


640 (1).jpg


张幼楠.jpg


作者简介

万幼楠,男,1959年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赣州市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有《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赣南围屋研究》、《桥・牌坊》、《塔》(另有英文版)、《斗拱》、《赣南围屋》(另有英文版)、《牌坊》(另有台湾版)、《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等;参与撰稿的专著有《赣文化通志》、《中国民居建筑》、《客家民居的世界》(日文版)、《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等;发表论文有《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关于客家与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赣州,宋代城建博物馆》、《强势族群与客家意识》、《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赣南客家祠堂调查》、《王明阳与围堡民居的兴起》等60余篇。

另在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传统建筑和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学有所长,是赣南客家研究(联谊)会的主要创会成员之一;在城镇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和仿古建筑设计等技术方面,也颇有心得。主持设计作品有: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春门城楼、翠浪塔、龙南关西新围保护、临川文塔、赣县文昌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