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民居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辽阔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和人文、社会,因地制宜,用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各地宜人的居住环境,赣南民居便是形成我国众多民居类型的其中之一。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赣南“厅屋组合式”民居中的大屋民居(一)。
大 屋 民 居
大屋,是沿用村民对当地大户人家民居的称呼。比较而言,赣南客家多称“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赣西北客家多称“某某大屋”。若以数字来区分,大致组群房屋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以上的,便可称作大屋民居。
客家大屋民居是建筑组群,主要由房室、厅堂、廊庑、天井、院坪、门屋、横屋、围拢屋、厨房、水塘等建筑单体组成。大屋民居平面布局,大多因地制宜,有矩形、马蹄形、不规则形,以及“凹”字形、“川”字形、“丰”字形等。主要可分“九厅十八井”式和“围拢屋”式。前者流行于整个客家聚居地区,后者主要流行于广东梅州地区。
寻乌澄江周田村民居(黄洋摄)
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意为有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也有的称“九井十八厅”、“百间大屋”。在闽西、粤东北地区这种客家大屋,除有上称外,还有“十厅九井”、“九井十三厅”等称谓,是客家人津津乐道并引为荣尚的一种大屋民居。
“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都是在“两厅两横”或“两厅四横”这种中级单元组合民居的基础上,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栋三间或五间式正屋,使原来的前栋和前厅变为中栋和中厅,新建的这栋称为前栋和前厅,同时再将两侧的巷和横屋向前推齐。这样由三栋正屋和两排横屋组成的房屋,便称“三厅两横”式或“两进三厅两横”式,也可在横屋外侧对称继续增加类似的巷和横屋,这可相应称为“三厅四横”、“三厅六横”等,多者如于都禾丰大坵村尚存曾氏“两进三厅八横”的实例,于是,便形成了“九厅十八井”或“九井十八厅”这样的大屋民居。
会昌洞头村“一进两厅四横”民居
于都禾丰大坵“两进三厅八横”民居
九厅十八井、九井十八厅这样的大房子,是客家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说法不一,但都从进深和面阔方面反映了其规模,是客家人建房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一般两厅两横式以上的民居,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这些水塘、禾坪既是居民洗涤、晾晒物件的场所,又自然成了其继续朝前发展的势力范围。大致以两厅、三厅两横式房屋为基本单位组合,向前和向左右不断扩建,可直至数十百间大屋,因此,民间又多有“百间大屋”之称,如宁都东龙李氏的百间大屋。
从大量的调研报告或测绘数据来看,无论是称作“九井十八厅”的大屋,还是叫作“九厅十八井”的大屋,并没有完全拘泥其准确的“井”和“厅”的数字,大多是概言其大的意思。如关西新围中的那组核心建筑也称“九井十八厅”,但实际上是“十四井十八厅”,于都桥头乡朱屋村的谢氏“九井十八厅”,实际上是15个天井、12个厅堂,又如福建上杭县的宝善楼,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之说,而实际上是12个厅、9个天井。当然,也有少量是恰如其数者,如南康县凤岗村的董氏祖屋,确是座名副其实的九井十八厅房屋。
南康凤岗董氏九井十八厅民居
典型案例介绍
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谢伟姿祠。当地俗称谢氏“九井十八厅”。是栋砖木及土木混合结构、硬山和悬山顶结合的“三厅三横式”客家大屋。建于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坐北向南。主要构成单体为坪前泮池、内外院、门楼、左右抄手门廊、牌楼、中三堂、两条左横屋和一条右横屋等建筑。通面阔51.92米,通进深40.61米。总占地面积约4606.3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为2125.05平方米。三堂部分前厅、中厅,明间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横屋廊巷部分采用穿斗式构架,其余均为墙体承重,楼楞及桁条直接搁置在墙体上。墙体大多是墙裙以下为三合土上部为土坯砖墙,墙脚为自然块卵石墙,中轴线的祖祠厅堂墙体侧为青砖墙和三合土夯筑墙。青砖墙为清水做法,土坯砖墙为黄泥稻草打底,白石灰粉面。三堂地面均为青砖地面,其他地面均为素土地面。
于都朱屋谢氏“两进三厅三横”式民居平面图
于都朱屋谢氏“两进三厅三横”式民居立面图
作者简介
万幼楠,男,1959年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赣州市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有《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赣南围屋研究》、《桥・牌坊》、《塔》(另有英文版)、《斗拱》、《赣南围屋》(另有英文版)、《牌坊》(另有台湾版)、《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等;参与撰稿的专著有《赣文化通志》、《中国民居建筑》、《客家民居的世界》(日文版)、《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等;发表论文有《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关于客家与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赣州,宋代城建博物馆》、《强势族群与客家意识》、《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赣南客家祠堂调查》、《王明阳与围堡民居的兴起》等60余篇。
另在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传统建筑和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学有所长,是赣南客家研究(联谊)会的主要创会成员之一;在城镇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和仿古建筑设计等技术方面,也颇有心得。主持设计作品有: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春门城楼、翠浪塔、龙南关西新围保护、临川文塔、赣县文昌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