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赣州历史文化名城胜迹丨庙学合一的赣州文庙

2023-01-03 16:38:00    作者:张嗣介  浏览次数:2701

儒、释、道,中国文化的精粹。佛寺道观,名山占尽。儒学,不占名山,不浮大川,一庙竟一领中国文化千年风骚。被乾隆称为:“生民未有”的创立者——孔子,成为惟一敕封顶戴皇冠的平民“圣人”,现代“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 中国封谥号最多的人 ·

赣州城内东南,有一组黄瓦绿菱,歇山重檐的古代建筑群,属地约占一万平方米,他就是江西现存最大的古代文庙,亦为最完整的古代学校旧址——赣州文庙

 640.jpg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地。古时的读书人必须祭拜孔子,为了祭拜方便,文庙旁建有学舍,府学或县学往往和文庙设在一起。


 文庙里的孔子头戴皇冠,正襟危坐,一副圣人模样,他早已不是唐代吴道子线描中的慈祥老者。由于孔子是皇帝封爵的“圣人”,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皇帝以外,唯一容许戴皇冠穿皇袍的人。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他的封爵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了。

640 (1).jpg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做为缔造者的孔子,从汉平帝(公元元年)以来就不断受到各代皇帝的加赐爵位或改封谥号,先后被赐为“褒成宣尼公”、“褒尊侯”等十多个爵号。

不过,朝廷立庙祭祀,还是从北魏孝文帝首次诏立的“宣尼庙”时开始享受朝廷的进献。隋文帝在开皇元年(581年)又下诏国学、各州、县学,在每年春二月、秋八月的初四这一天对孔子释奠,首开了历史上的“丁祭”,因为这一天为丁日,所以称作丁祭。此后,丁祭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年。

孔子为“圣”,则是从唐太宗李世民首称孔子为“先圣”开始,他下诏各州县必须立庙。北宋开始,又称孔子为最高圣人——至圣。

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铁穆耳为了统治需要,赞扬孔子,说他:集古圣贤之大成。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复称:“至圣先师”。因此,祭祀孔子的殿,也就称为“大成殿”。至此,孔子成为我国历史上封爵赐号最多,惟一封爵可以顶戴皇冠的平民“圣人”。

640 (2).jpg

元初,世祖忽必烈下诏要各地官学丁祭时,担任的执事均要穿戴朝服。清乾隆朝,皇帝又大加褒扬孔子,并与孔家连姻,将女儿远嫁山东曲阜孔府。这一时期,朝廷还提高了孔庙的建筑等级,将孔庙大成殿的用瓦规格,破格允许改为使用黄色琉璃瓦。并规定了乐器、祭器要古制司仪,参加丁祭的舞生要穿蓝衫雀顶,人数达到128人。

对大成殿内受祭祀人物的位置,文庙也有严格的定制。大成殿主祭孔子,孔子前的两侧立有“四配”,他们是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宗圣曾子。在殿内两边又配祭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等十二哲人。

大成殿前两侧的东、西两庑房间,是放置供奉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先贤,是孔庙配祀的第三个等级的人物,大多是孔子的弟子,后又增加到宋代的理学名家周敦颐、程颢、程颐等达到79人。他们受供于东、西两庑北端的房内,一般是东庑从祀40人、西庑从祀39人。

640 (3).jpg

先儒,是孔庙从祀的第四个等级人物,供奉于东、西两庑的南端房间。民国年从祀的先儒有77人,其中东庑从祀39人、西庑从祀38人。这些先儒有公羊高、毛亨、郑玄、诸葛亮、韩愈、文天祥、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陆九渊、王守仁等。历史上这些被供奉从祀先贤、先儒的人数时有增罢变动,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死后受到供奉,后来由于他不断被保守派攻击指责,最终使宋理宗下诏取消了他在文庙从祀的地位,赶出了文庙。民国年,文庙东、西两庑内从祀的先贤、先儒人数有156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赣州文庙东、西庑南端前,还建有名宦祠、乡贤祠,从祀赣州地方百姓称道的地方官和地方贤人、名儒。名宦祠从祀的有15人,他们有宋代虔州知州赵忭、文天祥,赣县县令王希;明知县崔天锡、李素;清军院佟国器、刘元武,知府郎永清,总镇姚自强、哲尔肯、蒋毓英、胡有升,赣抚王之良,巡抚白璜,督学高璜。

乡贤祠从祀的有16人,他们是唐代孝子谢俊,宋代孝子卢世豪,隐士陈炳、刘炳、曾准、阳孝本、曾懋、曾开、曾几,处士李珙、孝子刘铸、谢陟明;明李旭、彭希贤、谢诏、刘思诲。

孔子成为圣人,孔子的父亲也自然非同一般受到祭祀,“崇圣祠”即是祭祀孔子父亲的地方,元代皇帝加封他为“启圣公”,因此其庙曾称为“启圣祠”,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又将启圣祠改为“崇圣祠”。

· 风水轮转  庙学常迁 ·

赣州文庙所在地,唐代为紫极宫。北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夜梦神示:来月三日有天书降。是月三日,果然在左承门屋南角的鸠吻上挂着幅黄帛,上书有《道德经》等大中祥符三篇。这番“天书事件”使真宗相信了道教,接着真宗又梦神人提示……道士的一系列策划彻底赢得了真宗对道教的信仰。真宗先是将天书告禀天地、宗庙、社稷,接着又改年号为“大中祥符”、改左承门为左承天祥符门、还建立昭应宫供奉天书、又赴泰山封禅、确定天书下降日为“天庆节”、下诏编辑《道藏》等,他下达了许多崇道诏令,道教势力一时大增。也就这个时期的大中祥符年间,朝廷下诏,将虔州紫极宫地改入祥符宫,其地文庙废毁,迁走孔子像。四十年后,原任大理寺丞的王希来赣县担任县令,发现赣县竟无孔庙,祭祀很不方便。就说:“旧制孔子庙,天下郡县通祀之。而赣独不祀,此岂朝廷尊儒重道之意耶!”于是决定在旧址东南几百米的地方重修孔庙。王希为了不增加百姓负担,丈量好地基以后,准备拆除一些旧而无用的庙宇,打算利用这些旧材料来修建孔庙。

这件事情给城内的士绅百姓知道了,他们私下商议说:县令重建孔庙,是让我们能够受到教化,这些老庙朽木怎么能派做这种大用场!于是他们纷纷献出自已家里的优质木材和砖石建文庙,而不用那些朽材。王希见到当地百姓如此积极支持修建文庙,捐来的建材又好,派来的工人特别卖力,心里非常高兴,时时躬亲视察。不到半年,孔庙就竣工了。后来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赣县学记》中,对这次创修文庙,写到:“赣县治之西南,祀孔子,故有庙,学则未闻也。后庙也废,其地入祥符宫。皇祐二年,县宰王君希即旧址作新庙,即庙庑为学舍”。可见,王希不仅创建了一度中断祭祀的赣县文庙,也同时创建了赣县宋代县学。

一百年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禁军将校齐述杀统制官,拥兵八千据虔州兵变,经4个月的恶战,文庙随之毁于兵火。42年后的绍熙四年(1193年),知县黄文暠重建县学,后又相继增修,杨万里,周必大先后撰文以记。


明清时期,人们极重风水文运,文庙成为文运兴衰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的赣州文运比宋代已是差了许多,于是把县学搬迁到风水好的地方,成为了人们改变文运现状的共识,由此导致了文庙和县学的频繁搬迁。先是成化四年(1468年),知府曹凯嫌府县二学紧靠城墙,过于东偏。见城内西北的景德寺地势高亢,山势如壁,前对崆峒山,后接郁孤台,是建学育才的好地方。知府就与景德寺僧人换地并加以拓宽,将府、县学同时迁往郁孤台前的原景德寺地。据载:两学建成后,迁学的第一年,诸生取得乡荐的就有2人。第二年,考中进士的有1人。新文运在赣州传为佳谈,迁学尤其功大。不过172年后的明代末年,风水轮流转,赣县文庙县学又迁回了老地方祥符宫。清初,再迁转于景德寺望阙台下。


赣县文庙县学的最后的一次搬迁是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赣县知县张照乘采纳当地绅人士子意见,决定将县学再迁回祥符宫县学旧址。这次迁学的兴修规模很大,前后用了7年时间,耗费六千余金。修成的文庙规模宏大,地势高爽宏广。正面,对着东南远处赣州望山的崆峒、席帽二峰。左右,城墙雉堞如弓拱卫。大成殿,前有东、西两庑及钟、鼓二楼;左有名宦、报功二祠;右有乡贤、纪功二祠。其前阶下的泮池,彷照古代宫制建造,周以石栏,把廉泉的活水引入泮池。再前为戟门、“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二坊;还有大成坊、屏墙,天沼、跃龙桥、义路、礼门二坊。对这次迁学张照乘非常满意,事后专门著文“迁建学宫记”以纪念。他在文中对新修的文庙建筑作了大量的描写,其中对设计较有特点的两座泮池作了详细介绍,上座泮池“仿古泮宫制规,其半桥周以石栏,导濂泉活水以潴于池中。前为戟门”。上泮池较小,计划把濂泉活水导入池中。对下座泮池介绍:“墙之外凿天沼(作者注:即天沼池),中为跃龙桥,桥前大成坊。左右为‘圣域’、‘贤关’二坊”。这篇文章记载了搬迁修建文庙县学的始末、新文庙建筑群的各建筑和详细分布。


新建的文庙,大成殿后有崇圣祠,左有尊经阁、教谕廨,右有敬一亭、训导廨。此外还建有忠义、节孝二祠及庖福所、学科、学舍、土地祠、文昌宫、县学坊、射囿等建筑和场地。张照乘把县学文庙,当做一项融于赣州大风水环境中的小风水建设来营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育人才。自此,县学文庙就再也没有搬迁了。在嘉庆、咸丰朝,文庙县学在官府和赣县白鹭附贡钟崇价、徐勤复等绅士的捐资下先后得到了维修。当时仅修建文庙宫墙就有赣县监生罗诗瑞联合了十二家开明绅士共同捐资。


民国年间,文庙渐衰。四十年代,赣州名人陈锐的兄弟陈任忠在庙内创办“任忠学校”,建国后,文庙又改为厚德路小学,1992年厚德路小学迁于左旁的慈云塔下,文庙对外开放。


现存文庙,是清乾隆、嘉庆、咸丰时期所建造和续修的建筑,保存了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后三进完整的主体建筑及部分附属建筑。1987年赣州文庙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对文庙又行维修,在文庙广场发现了一座泮池和跨池石桥,它们与文庙为同一中轴线。根据张照乘“迁建学宫记”中的描述和清同治《赣州府志》中对赣县学“环庙皆宫墙。左义路,右礼门。进门为跃龙池,进而左右两门,南左坊曰‘德配天地’、右曰‘道冠古今’中为大成坊。进为泮池,与濂泉相通,上有桥”的描述。这座新发掘出来的泮池应是乾隆年张照乘修建的下座泮池,即跃龙池,跨池石桥应是文献中提到的跃龙桥。当年迁学建桥,知县张照乘的本意,是求望过桥进入县学学习的学子,鱼跃龙门取得功名,所以名桥曰“跃龙桥”。

640 (4).jpg

值得一提的是,文庙西邻还保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武庙建筑,又称关帝庙,关帝庙原称汉寿侯庙,庙久而有之。明代崇祯年间迁建于今址,现为清代重檐建筑,原庙内原供奉着关羽等人的神像。这种一文一武,并存一处的文武庙建筑格局在国内罕见,它们是赣州一组极有地方特色的文武庙建筑群。

640 (5).jpg

640 (6).jpg


作者简介:

张嗣介,男, 1949年6月生,赣州人,大专学历,赣州市博物馆研究员职称,原赣州市博物馆副馆长。1976年开始从事文博专业工作,曾先后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就读。一直从事于地方文物、博物、古代建筑、文物保护、客家艺术史、赣州地方史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国际、国内相关专业课题的研究,曾发表文博专业文章110余篇,其中学术论文60余篇。曾出版专著《赣南客家艺术》、《赣州客家胜迹精粹》、《赣县胜迹》等。

四十多年来,参加或主持了赣南自“文革”以来的大多数考古发掘工作及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整理和研究;鉴定、征集了大批文物,对赣南考古与文物、古代建筑、赣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历史、赣南古文化遗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调查报告、论文和专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