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局的坚强领导下,我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总书记有关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和全省、全市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和博物馆公益服务属性,紧抓中心工作,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2024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荣获14项省级以上荣誉或表彰
一年来,我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主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或表彰12项:“龙年生肖展”荣获中国文物报社2024年“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设计布展创新优秀项目;《单口相声一神秘的“过墙”龙》入选中国文物报社“云龙游四海短视频”,在文物之声视频号展播;荣获江西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3年免开经费开放绩效评估考核荣获全省“优秀”等次;《赣博苏区日历》入选江西省2024年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少年“客家摇篮说”》荣获2024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优秀讲解词;程秋梓荣获2024年全省博物馆优秀讲解员比赛优秀讲解员称号;熊鹰荣获2024年全省科普讲解大赛优秀奖和江西省优秀科普使者称号;程秋梓、谢思慧分别荣获2024年江西优秀传统文化讲解比赛二等奖、三等奖;肖芸、陈露露荣获第五届江西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专业组优胜奖;刘卓颖荣获第五届江西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志愿组三等奖。
二、强化文物安全,提升保护水平
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我馆始终把文物安全摆在工作首位,积极推进文保单位修缮、巡查等文物保护工作。
(一)统筹推进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四普”工作。我馆抽调一批专业骨干人员参与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具体负责“数据组”和“宣传组”相关工作。一方面,做好普查人员培训、普查设备采购,“四普”数据采集、填报,深入县(市、区)“四普”普查现场进行实地技术指导,推进全市“四普”实地数据采集工作如期完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宣传工作,共推送“四普”宣传文章365篇,微信视频号、官方抖音号发布“四普”短视频65条。其中,在赣南红、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四普”推文58篇。
二是有序推进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完成通天岩石窟文物保护工程、赣州文庙一期延续性工程等文物维修工程,稳步推进藕塘里刘氏宗祠修缮工程验收、七里镇窑七里镇窑址安防工程项目计划书编制工作、武庙第七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赣州城墙瓮城维修项目资金申报、赣州城墙安防项目资金申报工作;积极推进赣州文庙(二期)工程、慈云塔维修工程、通天岩石窟保护工程监测服务项目、七里镇窑址Y7、Y10保护展示项目,为确保维修质量,多次邀请国家、省、市文物专家前来现场技术指导;积极推进赣州文庙安防、消防,慈云塔安防、消防、防雷工程,通天岩石窟安防工程,兴国革命旧址等59处文物建筑病虫害(白蚁)防治等项目招标工作;七里镇窑址保护规划正式获省政府批准,通天岩石窟保护规划已经省文物局报呈国家文物局审批,启动了赣州文庙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赣州佛塔--慈云塔数字化保护及利用项目和赣州城墙——西段城墙一期(北门至八境台段)修缮工程立项编制工作。
(二)强化日常管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
一是建立健全秩序维护管理制度,明确秩序维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博物馆大楼新增设人脸识别门禁系统9处,确保大楼安全有序运行。二是全年共开展消防培训与演练12次,各类安全检查共13次,通过应急演练培训,使全体干部职工了解掌握了应急救援流程和应对突发事件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进一步增强自防自救能力和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三是做好福寿沟、七里镇窑址、通天岩石窟、赣州城墙、郁孤台等文物景点监管、巡查与服务工作,推动赣州旅投清除赣州西段城墙上所有危害城墙的杂树杂草,做好蒋经国旧居城门洞城墙环境整治工程监管工作,确保了文物安全。
(三)加强藏品管理和征集工作
完成动物标本维护及修复项目,积极推进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启动了恐龙蛋及化石、矿物标本鉴定项目,客家摇篮展厅文物复制项目及馆藏珍贵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通过征购、移交、出土等方式全方位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全年共计接受捐赠35批次301件/套,入库藏品323件/套。藏品类型包括化石、陶瓷、工艺品、木器、锡器、砖石等,时代跨度由白垩纪至现代,丰富了馆藏数量和种类。
三、聚焦主业,免费开放与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显成效
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余人次,讲解接待大型团体、游客批次1491批,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仅国庆七天假期我馆就接待观众13.67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二。
(一)举办高品质陈列展览
坚持展览“走出去”和“请进来”,一方面全年筹办及引进“景泰蓝:丝路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的青年时代”等17个精品临时展览。另一方面组织我馆“无声的号角——中央苏区红色标语陈列”“理想照耀中国——百种共产党宣言专题展”等临展走出去,赴青海、天津等省市,以及省内萍乡等地市开展交流展览,同时配套推出多个云展览,丰富观展渠道,让文物“活起来”惠及更多群众。
(二)开展丰富多彩社教活动
坚持文化育人,全年策划组织开展了314场次社教活动,参与人数达61559人。立足馆藏资源,形成六大主题社教活动:展教结合手工体验活动、馆校合作科普课堂、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社教活动、青少年主题研学活动、赣博开放影院、赣博快闪活动。
(三)推进文创开发
基于馆藏文物及博物馆工作实际需求,共研发、设计、生产文创产品51种,如四普马甲、四普笔记本、生灵万象帆布袋、2025赣博周历等文创产品。
(四)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与新媒体宣传
一是做好智慧博物馆建设。积极推进导览导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智慧课堂、互动游戏、元宇宙虚拟展厅、纹饰识别系统等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
二是做好新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视界推广我馆制作的精品视频,通过与流量网红合作、结合抖音和小红书热点等方式,推出125个宣传视频;推出了VR展览8个,线上云展览9篇;开展线上直播讲解活动2次,观看人次6万余人;举办了赣博文物绘画大赛(每月一期)、毕业季打卡、“来赣博邂逅绿光森林”等趣味宣传活动,深受青年观众喜爱。2024年赣州市博物馆获国家级报道14次,省级报道25次,市级报道26次。
(五)优化参观环境,提升服务水平
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完成春节氛围营造、馆内外标识标牌更新提升、馆大门阶梯彩绘项目、场馆适儿化改造及部分沥青路面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场馆参观环境;积极推进赣州市博物馆智慧博物馆项目和网络提升改造项目,对票务系统及闸口等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参观体验感;开展2024年度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活动,为民间收藏家提供鉴定意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六)积极开展“引客入馆”工作
组建五个引客入馆工作小组,每月持续开展引客入馆大比拼,在馆内营造了良好的竞争态势。组员积极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院校、旅行社等联系对接,全年共计引客1.4万余人入馆参观。
四、推进文物研究与地域文化宣传工作
(一)承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11月,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我馆承办,江西师范大学南方汉代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大余县人民政府、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协办的“汉代历史文化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在赣州举行,共有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院系、科研机构、文博院所等单位的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二)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工作
全馆共立项省市级研究课题5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4项;完成市级课题结项2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完成《赣南文化遗产精粹》(上、下册)编辑工作,即将出版,以及编辑出版馆刊《赣南文博》第三期。
(三)开展青年职工与馆内专家结对“传帮带”
制定《赣州市博物馆青年职工专业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共有16名青年职工与馆内副高级以上专家结对,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查、工作实践、比赛指导等方式,在文物命名与鉴定、藏品管理、历史研究、论文写作、讲解技能、陈列布展、文物保护、文物普查等方面给予青年职工指导。
五、推进文化人才帮扶工作
选派4名业务骨干,联系专家与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前往南康、安远、石城、寻乌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与切实需求,我馆在文物命名与鉴定、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智慧博物馆建设、第四次文物普查等多方面予以帮扶指导,切实提升了基层博物馆的业务能力和文化服务水平,共同推进赣南文博工作朝前发展。
六、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履职能力
我馆坚持党建引领,切实提升干部职工的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在全馆的主要业务工作中,党员优先带头,发挥模范和骨干作用,攻坚克难。全年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达100余次。2024年,面对市委第四巡察组的巡察整改、儿童友好场馆创建等工作,我馆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党员干部作用,抓大放小,紧紧抓住中心工作,稳步推进,在免费开放等工作上取得了优良成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围绕国家、省市关于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赣州文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