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赣博动态】赣州七中学生作文《赣州的郁孤台》入选统编教师教学用书

2021-01-19 11:33:51    作者:超级管理员  浏览次数:701

赣州文博史上发生一件盛事

赣州七中学生作文

《赣州的郁孤台》

入选统编教师教学用书

接下来小编带大家来一同欣赏吧



640 (28).jpg

对于学生来说,作文入选统编版教师教学用书,意义堪比作家文章选入语文书——这是赣南建国以来首次,甚至整个江西都是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全国就入选了那么几篇。

对于赣州来说,原赣州七中廖雨麒同学这篇《赣州的郁孤台》被当成范文,入选统编版教师用书当作“例文评析”,是赣州文博史上的一件盛事:

它不但进一步宣传推介了赣州,更是将郁孤台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知道郁孤台的人,大部分也只是通过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通过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知道的,但多数只知道它在江西,并不知是在江西赣州,这是其一;

    即使知道是郁孤台在江西赣州,也无法像此文那样,全文刊登在教师用书,成为语文老师课上的“必选动作”,用来当作文讲评赏析,并且一年又一年,每年教育千万初二学生,这是其二。

知道更多一点:

“统编版”这三字的含金量

不是教师队伍的人可能不知道“统编版”这三字的含金量。不知道学生作文入选统编版教师用书意味着什么?

     学生作文入选统编版教师用书,意义堪比作家文章选入语文书。所谓“统编版”就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拿现有的语文教材来说,目前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除了人教版之外,还有湘教版、北师大版、冀教版等版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教材实施“一纲多本”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这种制度,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选择使用受到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并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和统一使用”,并要求2019年这三科教材统编版教材实现覆盖——也就是说,到2019年,全国中小学生的德育、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也不管是天南还是地北。



经过景区正门,就是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右方有一小片竹林,左方有一个水池,中间还有对称的铁树和植物盆栽……不管是一丛小草,还是一盆小花,无论你站在什么角度,呈现在你眼前的永远是一幅层次分明、清新淡雅、自然和谐的图画。

郁孤台主体位于半米多高的台基之上,台基分两层,离主体大门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台基之前有一条整齐的水槽——是为了方便雨水疏通而修建的。大门用四根红漆圆木支撑,每根圆木对应着一块黑匾,上面写的都是苏东坡中的诗句。恰好与景区正门相对应,也是《过虔州登郁孤台》中摘录的。圆木之上,有各种颜色的雕花、彩绘,有红绿相间的彩带,还有黄色的双龙戏珠,红色的花朵……形式多样,色彩丰富,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走过大门,就来到了郁孤台的第一层。在二十余根红漆圆木所围出空间形成的大殿正面墙上,挂着是江泽民亲手所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下方有一张黑色朱漆方台,左右都是古人的字画,各有三幅,画居中,字居左右。墙上镶有红绿相间的木质板块,古朴淡雅。大殿整体气势宏伟,色彩鲜明,古色古香,到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儒雅气息。

从一楼大殿右边向里走,左右各有一扇小门。经过右边的小门,就来到了一个小房间,这是上第二层的楼梯转角处。要是从这里出去,就到了景区的后方。小房间左侧面的墙壁上摆挂着八幅相片,是郁孤台在不同时期不同景象的相片。如果细细品味,会别有一番风味。

登上第二层,四周各有八扇木质门窗。窗户是由木头雕刻成的矩形图案,外侧加装了一层玻璃,起到了保护的作用。绕过木门,就能看见三幅书法:中间的是黑木漆金字体,左右是墨水纸张书写而成。位列正中的是郭沫若先生的《登郁孤台游览》,是仿辛弃疾的所见所闻之作。其余两首则也是《过虔州登郁孤台》中的诗句,只不过左侧为上四句,右侧为下四句。环游二层,远处鸟语花香,近处绿树成荫,高大的树木把整个二层都遮挡得严严实实,赣州城区在枝叶缝里若隐若现。

640 (33).jpg

来到第二层楼的转角处,更上一层上到第三层楼。第三层结构也呈方形,只不过面积比二层小了一些。四周的八扇门窗同样是矩形和流线形的花纹,并且有四根方柱和十二根圆木支撑着屋顶。屋檐的四角各挂有一个铃铛,风一吹,铃铛就发出“叮叮”的声音,甚是悦耳。屋檐上还雕花彩绘了许多图案,红色的蝙蝠在黄绿色的云中飞行,绿色的龙在绿色的云中翻滚穿行,蕴意深刻,动感十足。

来到第三层,视野便开阔了许多。北方为龟角尾,西面为人行桥和西河大桥,赣州老城区为南,军门楼和赣州新建古建筑群为东。当年,辛弃疾写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时,定是悲愤和无奈。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纵是他再有才,再有心报国,也只能将心中的苦闷,寄情与滔滔不绝的江水之中;只能是遥望长安,对着那无数青山发出深深叹息,空余“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悲叹。郁孤台在他的眼里,是一座悲情楼;更是一座伤心楼……

如今,郁孤台早已不是悲情楼、伤心楼,而是一座振兴楼,发展楼,更是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的幸福楼。郁孤台,它不但见证了赣南大地的风雨沧桑,更见证了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登楼远眺,赣南大地秀美景色尽收眼底,赣南人民的幸福生活一览无余。虽然你可能吟诵的还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可你心中更多的却是生活在和谐社会中幸福与自豪。(指导并点评:钟华奇)

640 (32).jpg

点评:这篇游记以作者的行踪为顺序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景手法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条理清晰,描写细腻。中间穿插历史故事,诗词名句,增加了文化气息。这篇游记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郁孤台的历史文脉,全文表面写郁孤台的风景与历史,实际上也在表达辛弃疾的一腔爱国情怀。结尾处,郁孤台这一座悲情楼、伤心楼,升华为一座振兴楼、发展楼,乃至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幸福楼,点明时代主题,引发读者爱家乡、爱祖国的壮志豪情,情感基调由悲惋转为高昂,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