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着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增强赣南文化软实力。五年来,我市文化建设蹄疾步稳,各项工作焕发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灯光骤暗。当《一个人的长征》音乐响起,座无虚席的江西艺术中心瞬间安静下来。6月16日晚,“重温百年党史 传承红色基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首场演出在这里举行,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作为开场大戏闪亮登场,震撼四座。
中国戏曲学会副秘书长王静波评价说:“《一个人的长征》是主创团队以梦为马的一次艰辛创作历程。赣南采茶戏从来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地方剧种,而是尝试着走出去,这是全体赣南采茶戏人的决心和力量。”
这份殊荣不仅属于赣南采茶戏,更折射出赣南文艺创作根植本土、精品迭出的繁盛与丰硕。赣州大力挖掘红色、古色、绿色资源和赣州改革开放创新故事,实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质量提升工程,建立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库和人才库,近年来集中资源组织创作了一大批有筋骨、有品位、有温度的红色文艺精品。其中,《一个人的长征》《八子参军》和《新长征 再出发》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占全省五分之三;《一个人的长征》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赣州、南昌展演;《永远的歌谣》《抵达昨日之河》获第三届江西省文学艺术奖;大型实景演出《浴血瑞京》在省旅发大会精彩上演;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从瑞金出发》、红色动漫《长征先锋》等精品创作扎实推进;《决不让一个老区群众掉队——脱贫攻坚“赣州答卷”》《新长征 再出发》出版发行;《红游记》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7年国产优秀动画片;组织创作抗疫作品2200余件,歌曲《爱是桥梁》等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刊播,用文艺讲述赣南战疫故事。
2020年1月10日,家住章贡区营角上的温女士早早吃过晚饭,就在微信群里呼朋引伴:“今晚文化惠民周开幕式,大家早点去。”当晚,赣州第五届文化惠民周盛大开幕,好戏连台,让广大群众共享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把文化的种子向群众播撒,把专业的舞台向基层延伸。五年来,赣州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实践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 连续5年举办文化惠民周活动,每周举办1场赣南采茶惠民演出,各级文明单位每周轮流举办1场文艺汇演,做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戏看,进一步打响了赣州文化品牌。2021年4月30日,市综合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赣州大剧院启用,并顺势开启为期2个月的首演季,东方歌舞团、中国歌剧院、国乐大师方锦龙、古筝名家王中山……名家名团纷至沓来,赣州高雅艺术展演开启了新的篇章。初次前来赣州演出的天津音乐学院王建欣教授不无感叹:赣州有这么好的音乐厅、有这么好的音乐氛围和艺术底蕴,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近三年,赣州累计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80亿元,每万人平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057.1平方米,比“十三五”初期增长40.3%。赣州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效,加快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提档升级,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推进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社区书吧、校园书吧及社区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建设,“书香赣州”全民阅读活动如火如荼。 目前,全市283个乡镇设有综合文化站,80%以上的行政村和社区建有文化活动室,建有农家书屋3515个,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创新实施的“农家书屋+电商”工程,让农民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生活有机融为一体。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扶持和培育了2000多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和超百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常年送戏下乡、巡演各地。每年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城乡群众提供送戏下乡1124场、放映电影5.4万多场次,指导帮助乡村每年自办文体活动500多场次。87年前的深秋,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而今,英雄的赞歌依然传唱:“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2021年5月19日,于都县长征广场旁的文化艺术中心内,长征源合唱团的第500场公益演出在这里举行。长征源合唱团成立于2010年,100多名团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红军后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永远传唱下去。 烽烟散尽,山河百年。这片土地的红色血脉,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近年来,赣州传承红色基因,先后举办长征精神、“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第六次苏区精神暨2019年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等系列理论研讨会,编辑出版《永恒的初心——赣南苏区红色故事》《中国苏区简史》等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发起举办“红军长征论坛”,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这是新的长征、新的使命。赣州在中心城区常态化开展“红色歌曲大家唱”群众文化活动,18支文艺爱好者组建的“榕树下的红歌队”活跃在社区一线,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举办全市红色故事诵读和讲解大赛、红色家书朗诵大赛等,推动红色课堂剧、红色乡土教材、红色歌曲走进课堂。同时,组织开展“全民诵读红色故事”活动,每年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100余场。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赣州红色遗址保护取得实效。《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赣州创新革命故事传播方式,革命遗址整体保护利用成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样板。客家文化是赣南另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在新时代传承发展,吐故纳新,更加芬芳四溢。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并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艺术节优秀舞台剧(节)目展演;《客韵流芳》亮相央视春晚;赣南采茶戏《补皮鞋》《睄妹子》先后赴希腊、韩国、日本展演……客家文化艺术走出山野,走向世界,绽放出更加夺目的灼灼光华。奔小康的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艺”,编织着“新乡愁”。赣州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遗余力:《赣州市客家围屋保护条例》出台实施;龙南市乌石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今年6月,赣南现有石城砚制作技艺、定南客家服饰、南康元宵客家喊船习俗等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108项、市级“非遗”220项、县级“非遗”878项;深入实施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积极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定向生培养等活动,连续五年举办“寻梦赣南采茶戏——我来演采茶”电视大赛,推动赣南采茶戏演起来、传下去。扑面而来的文化新风,搅活了文化产业的一池春水。赣州出台系列政策性文件,构建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为脱贫致富打开新思路,为新时代提供新能量。今年5月28日,赣州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开园,标志着国内首座红色文化高科技主题公园正式迎客,为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红色旅游新体验”。开园首日,接待游客近万人。人气爆棚的背后,是赣州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方兴未艾的强劲势头。文化,已然成为赣州新的创业风口。围绕赣州文化特色品牌,赣州加快落实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赣州文化总体风貌景观。截至2020年底,赣州规上文化企业达212家,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246亿元,增速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3.24和1.74个百分点,总体形势向上向好发展。扛起新使命,展现新气象。今日赣州,头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的闪耀光环,坐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等文化名片,正不断提升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