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赣南历史建筑丨城隍庙

2023-03-06 15:04:47    作者:万幼楠  浏览次数:5770

城隍庙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城隍,又称城隍老爷,是城池守护神,其性质与乡村的“社公”(土地公公、社神)是一样的意义。城隍,其前身为水庸神,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庙并不是每个聚落都有,一般只有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它与城池、官衙、文庙、武庙等官方设施一样,在古代社会里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标配。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从有关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后来古代的城市也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国民间信仰传统文化中的显著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也是如此。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后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便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


 基本规制


其平面布置大致比照官衙的府第院落式,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照壁、头门、二门、戏台、钟鼓楼、前殿、大殿、后殿、寝宫等,两侧有配殿、廊庑厢房等。其中,一般都有戏台这一特殊建筑,而且戏台总是建得特别精美,并成为整个建筑群中的一处核心空间,这是因需娱神所决定的,此性质也是不同于衙署建筑的根本原因。但赣南现存的这几座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官建官式建筑,基本上都是当地民众后来重修重建延续下来的。因此,其外观形式和平面布局形式与当地传统民居或祠堂建筑差别不大。



赣南的城隍庙


赣南现存四座城隍庙。有意思的是,这四座城隍庙各有特点和故事,而且没有一座在现市、县、区治所的城里。于都城隍庙,是座延续1400多年可能是全国历史最久远的城隍庙;宁都城隍庙,是座没有建城的城隍庙;定南城隍庙,是座废弃的老城城隍庙;会昌城隍庙,可能是全国级别最低的城隍庙。


1于都固院城隍庙


位于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固院。城隍庙坐东朝西,由大殿、戏台、天井、廊房、门楼组成,面积842.8平方米。大殿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悬山顶,檐廊红麻石柱上阴刻对联。殿内主祀城隍爷,并悬挂清乾隆元年于都知县胡锡爵题写的“砥柱东流”木匾,殿前戏台两侧廊房为20世纪80年代建筑,门楼为2000年修建。据清版《赣州府志·舆地志·祠庙》载:“固院城隍庙,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建县治于此,后县迁而庙仍存,乡人至今祀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水圮,里人易泽华但损修复”。这可能是我国相沿至今历史最久的城隍庙。


640.jpg

于都固院城隍庙内景



2宁都田头城隍庙


位于宁都田头镇田头村,坐北朝南,为清代庙宇建筑。该庙为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栋。一进为厅,两旁列俩天常、八兵卒、二马;二进为府,为显佑殿,仍城隍处理公务之所,旁列六神像,左列三神:武将、簿记、文官,右列三神:武将、账房、文官;三进为城隍神夫妇居住,后座城隍夫妇神像。旁建东岳庙,右建汉帝庙,右前老官、七仙、天府三庙。城隍庙相传始建于唐初,重修于宋,再修于清,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现址为清代刘仔卓卖良田50亩于雍正壬子年(1672年)修建而成,目前整体风貌尚存,规模较大,香火较旺。庙内现尚保存有明嘉靖(1523年)二年八月十三日封的“敕封城隍显佑伯”木匾一块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璜溪楚怀温君乐助碑记》、乾隆《隍庙乐助碑记》各一块。城隍庙所在的田头村,历史上从未设置过城址,而且至少在明代中期之前便设有城隍庙并延续兴旺至今,这殊实为一罕见现象,其缘始因由和兴建、兴旺等都有待研究。


640 (2).jpg

宁都田头城隍庙


3定南老城城隍庙


位于定南县老城镇,定南始设县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城址选在高砂莲塘镇,即今老城镇老城村,民国15年(1926年)因地方势力争夺政权发生械斗,焚毁县衙,县城遂迁到下历司即今县城址,于是遗下古县城成套规制在老城镇。



640 (3).jpg

定南老城城隍庙


老城城隍庙,是赣南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清县城城隍庙,坐东朝西,砖(土)木混合结构,悬山顶为两进三堂府第式布局,前低后高,面阔11.72米,进深37.65米,但左侧后角讹弧,前进略宽于后进。第一进为假歇山顶屋顶,后两进为硬山屋顶,两侧做清水墙防火山墙。主要建筑有照壁、门厅兼戏台,以及两厢、内堂、后殿等,原有泥塑城隍老爷端立内堂正中央,前有石香炉及各类菩萨,两厢左、右分别挂有铜钟和大鼓,这些物件已毁于“文革”期间。2011年已按原状修复城隍庙。


4会昌羊角水堡城隍庙


位于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水堡城东门内,正对通湘门,距县城约70公里。羊角水堡是座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会昌县直辖的基层屯军性质的城堡,这里因扼闽广之衢,成为赣南通闽粤喉咙重地,故设乡镇级的军事城堡。既然是城因此也设有城隍庙,但它只有一开间,门额上竖“城隍庙”三字,两侧对联为“能够正正当当做稳去”、“免得拖拖扯扯到此来”。面阔不过4米,进深不过5米,土木结构,悬山顶,可能是全国级别最低、规格最小的城隍庙)。


640 (4).jpg

会昌羊角水堡城隍庙


张幼楠.jpg


作者简介

万幼楠男,1959年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赣州市博物馆特聘研究馆员、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江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有《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赣南围屋研究》、《桥・牌坊》、《塔》(另有英文版)、《斗拱》、《赣南围屋》(另有英文版)、《牌坊》(另有台湾版)、《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等;参与撰稿的专著有《赣文化通志》、《中国民居建筑》、《客家民居的世界》(日文版)、《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等;发表论文有《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关于客家与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赣州,宋代城建博物馆》、《强势族群与客家意识》、《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赣南客家祠堂调查》、《王明阳与围堡民居的兴起》等60余篇。

另在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传统建筑和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学有所长,是赣南客家研究(联谊)会的主要创会成员之一;在城镇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和仿古建筑设计等技术方面,也颇有心得。主持设计作品有: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春门城楼、翠浪塔、龙南关西新围保护、临川文塔、赣县文昌阁等。